主題: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

本期的主題對我來說相當的陌生,因為教保中心強調族語的學習,所以,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類似「沈浸式幼兒園」的模式,就是讓小孩生活在只有族語的環境中長大,而幼兒園基本上就只有公立和私立的區別,殊不知探究後才發現幼兒園因設立的機構不同,還有私立與政府共同經營者為「非營利幼兒園」,與政府簽訂合作契約者為「準公共幼兒園」,公立和非營利幼兒園又合稱為「公共化幼兒園」。而「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算是「公共化幼兒園」的模式,這種模式較能突破現有的法規,有彈性地設立一些符合目的性的幼兒照顧場域,像是「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就是在自己上班的地方設置幼兒照顧的場所。社區/部落所成立的幼兒園,就是運用在地的人力、環境與資源,來設置自己的幼兒園。這樣的模式更強調要透過部落集體參與和討論,自主決定照顧幼兒的內容和方式,所以族語和文化的學習,就更能潛移默化地置入生活。看完這期的報導,相信會讓大家更清楚什麼是在地化互助式的幼兒教育。

三篇「原教評論」中,在部落行動聯盟執秘楊江瑛的論點很清晰,有助於我們對幼托教育政策面思考。「原教前線」特別安排原民會與國教署兩個主政機關來撰寫他們對於教保中心執行業務的掌握與看法。我們特別邀請致力於原鄉推動幼托的部落行動聯盟金天立執秘來撰寫他們對原民幼兒托育的理念。「校園報導」原應該有13個部落教保中心來撰寫他們的推動幼兒照顧的故事,但其中的卑南與蘭嶼兩個教保中心正好遇到人事異動,剛上任的主任還在熟悉業務之中,不便撰稿,只能留下不完整的遺憾。11個教保中心的故事都很精彩,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港口的教保中心,林淑照用全族語去經營的教學環境,很值得大家關注。

「延長線」專欄的兩篇小米的文章是目前正夯的「種原議題」,也是延續115期「小米與教育」的討論。「人物群像」特別介紹屏東婚禮歌謠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者孫江萬花頭目,她剛於5月以92歲高齡過世,邱霄鳳老師撰文緬懷這位老人家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最後是奧克蘭大學的博士候選人LawaIwan,她用中英雙語介紹「毛利語版的維基百科」,難能可貴提供我們不同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