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委託政大團隊辦理第七屆族語文學獎,從2007年政大辦理完第一屆之後,經過13年,我們又接手辦理這個文學比賽,雖然多一份熟悉,但更多的是焦慮該如何讓這個比賽發光發亮,做到最好。很高興的是本屆參賽人數增加,參賽語言別也增加。在疫情嚴重的6月,希望閱讀本期《原教界》文章,可以讓讀者順心安康。
本期封面故事是將族語文學獎模擬成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國中會考的生命歷程,這篇文章以軟性的書寫方式帶出族語文學獎舉辦的歷程,希望為這個文學獎留下奮鬥的記憶。
【原教評論】官方代表由主辦族語文學獎的終身教育司黃月麗司長提出「推動族語文學獎讓族語活化」的評論揭開序幕。東華大學的童春發教授承辦三次族語文學獎,他的感言提供我們思考文學獎未來發展的反思。族語文學獎的常勝軍蔡愛蓮牧師已經獲獎6次,是排行榜的第一名,由她分享族語文學創作的甘苦談,可以提供後學參考。
【原教前線】三篇文章環繞在目前有哪些文學比賽或族語文學活動。李台元的「各族語推組織的族語文學及族語寫作活動」提供我們瞭解各族自己舉辦的族語文學比賽的發展。田軒豪則提供政大團隊如何在部落主動出擊徵求稿源的過程。為瞭解以漢語創作為主的山海文學獎的辦理情況,原民中心助理洪瑋其特別去採訪山海文化雜誌社(原民漢語文學獎主辦單位)主編林宜妙,他山之石可以提供我們更多的借鏡。
【校園報導】本期校園報導共有9篇,2篇是第七屆族語文學獎評審委員的評審心得,朱清義老師與余榮德牧師曾為投稿者,今為評審者,這兩種身份的轉換與差異,如何看待評審工作,是我們關切的議題。其餘7篇文章均為第七屆得獎者的感言,有6篇是小語言的得獎者,他們都是瀕危語言師徒制的學生,撰寫稿件多以雙語呈現。張秋生是翻譯文學的得獎者,因為翻譯作品的授權不易取得,他的經驗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族語文學獎】這個專欄以四場「族語寫作經驗的分享」座談會紀實的心得紀錄呈現,希望藉由不同得獎者的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提供想要加入族語文學創作的新人提供寶貴的經驗。
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2樓 207、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