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擔起本期執行主編責任後,便反覆思索如何在「流動與根源(the Route and the Root)」主題中突顯出台灣原住民族的「流動」現象,是否須從歷史上民族被迫遷徙的角度切入,抑或是從近幾十年來因經濟變遷而造成的人口外移說起。雖然兩者均有許多故事足以反映族人先輩與大環境對抗及適應的篳路藍縷,唯舊事重提恐難讓居處現代的讀者們,對於「流動」一事有所感觸。
是以,筆者退而從周遭觀察原住民族人們的「流動」,忽地發現,在原住民社會裡正上演著每日忙碌通勤往來原鄉與平地城鎮的戲碼。先不論這些族人出自何種因素甘於反覆出山入山、奔波百里,這樣的流動確實反映出原住民社會為因應現代生活所發展的有趣面貌。
因此,本期藉由邀稿及訪談,以各地原鄉或城鎮公教人員為對象,將他們往來居處與工作地的流動甘苦娓娓道來。另對於「根源」一詞的理解,本期呼應前段所述「流動」的現代意義,同樣也從公教人員的視角,講述如何讓文化復振及傳承,轉化成每日奔波往返所欲追尋的目標,並賦予此百里路程油價及時間的耗去,另一別具意義的價值。
【原教評論】除邀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官大偉教授,轉述2001年《當代太平洋研究(The Contemporary Pacific)》期刊啟發「根源與流動(Root and Route)」概念的討論初衷,並邀請曹天瑞校長講述個人於平地學校流連多年的感受,另也邀請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汪秋一局長闡述文化承續對都市原住民認同建立的重要性。
【原教前線】對於「根源」的討論,從現代族人在外來強勢文化的壓力下,以及都市化漸趨嚴重的事實下,如何在各項「活動」中為文化承續打出活路。是以,本期將逐一呈現都會魯凱族人、阿美族人或遭遇八八風災後的族人們,或是台中市和平區泰雅族人為重建民族認同及文化傳承所付出之努力,在本期中均邀有文章逐一呈現。
另對於每日驅車於原鄉及平地的個案,除感謝於原鄉學校服務苗栗縣梅園國小盧曉玲校長、身兼桃園縣三光國小及光華國小的李忠孝校長、台東縣賓茂國中葉神保校長等撥冗接受訪談,忠實陳述投入教育工作之理想,或是對通勤一事甘之如飴的心情。而原住民文化園區鍾興華局長、於獅潭鄉公所服務的尤天鳴先生以及於林務局服務的黃敏華先生針對投入公務且甘願長程奔波的過程撰文描述,讓讀者對原住民的「流動」有另一種面向的瞭解。
【原語論壇】配合主題介紹泰雅語、排灣語、鄒語、布農語的「根源」,另於【新書書評】邀請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蔡中涵理事長推薦多年投身阿美族語教材編輯的陳金龍先生所著《阿美族詞彙與語法結構初探》。
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2樓 207、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