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開場白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福的家庭每有各自的不幸」,這句話放在原住民學生的學習適應上,或許可以說是:「能留在學校的孩子都有共同的條件,被退學的孩子每一個都有獨特的原因」。本期的《原教界》一方面希望在制度上探討如何維持這些讓孩子們留在學校的共同條件,一方面希望透過個別經驗的分享,能給原住民學子一些啟發和幫助。

 

因此,本期的【原教評論】三篇,由行政院原民會教文處楊錦浪科長根據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談各學制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問題;政大王雅萍副教授探討大專院校未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成立原住民學生教育資源中心之影響;新北市原教育輔導團高秀玉老師則從原住民教學典範教師研究談學生適應問題。

 

【原教前線】邀請七位不同領域的原住民傑出人士——不動產鑑價公司經理Falas、藝人高慧君、國中主任林壽榮、南部科學園區工程師謝一誠、原促會e購計畫專案經理史進發、花蓮縣卓溪鄉衛生所醫師陳志偉、公職人員Rowbiq,分享過去的求學挫折及生命轉折。

 

【校園報導】介紹五種校園中的原住民學生適應問題。楊自立老師、廖朝明博士以較全面的角度探討高職、警察兩種學制;其餘文章則透過政治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的原住民學生適應困境,讓讀者一窺一般大學體系、醫學體系、師範體系中的支持系統如何運作。

 

本期進行邀稿初期,主編曾經向多位友人邀稿,其中幾位允諾寫稿或接受訪問的受邀對象,最後卻打退堂鼓。可見即使是成功人士,要面對過往的挫敗仍是一件難堪而不容易的事,這也使得本期邀稿、收稿的過程一波多折。在邀稿時,亦有友人提出「就算我願意面對過去,為什麼要在一個刊物中公開說出自己的過去?」這樣的質疑。主編的回答是:「如果有一位年輕的原住民學生,正在面臨當年你所面臨的問題,讀了你的故事得到啟發,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幫助,你會不會願意說出你的故事?」

 

在此感謝七位願意現身說法的朋友,為了回報這七位朋友,本期的【封面故事】,不同於以往的說理和分析,主編也從自己的故事,談原住民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的挫敗、適應和生命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