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命當本期執行編輯,提早在6月前就開始邀稿作業,原本以為29期可以提早編輯完稿出刊,沒想到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讓原鄉山河破。回想災後那一個禮拜,編輯部都找不到身陷災區作者的心急如焚,仍然心有餘悸。倒不只是催稿失聯怕進度落後開天窗,而是心繫各部落原鄉朋友的安危,直到一一傳回各個族語編輯委員都安全的消息,心才放下來,編輯部同仁仿彿也經歷了災後創傷症。
日前在深坑會館看到齊聚一堂的14族教材編輯委員,親眼看到幾位來自重災區的耆老,互相握手、擁抱,互道幾聲平安,讓人有恍如隔世再相逢的激動。教材編委多是從2000年第一屆族語認證開始,一路為族語復振打拼至今的革命夥伴,私下都說他們是在原鄉搶救族語大作戰的各族戰將。想到災後家園重建路迢迢,心靈重建與族語復振面臨更嚴格的挑戰。
《原教界》29期談的主題是「缺席的父母──原住民的親職教育」,一般對原住民親職教育會有原住民家長很少參與的刻版印象,如何把家長找回來變成是重要的課題。本期特別邀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林淑玲教授、教育部社教司楊修安專門委員、南投信義國小伍約翰校長撰寫不同視角的【原教評論】。【原教前線】邀請郭李宗文教授、珐济.伊斯坦大科員、涂信忠組長、楊曜誦秘書長,分別由學者觀點、原民會科員觀點、家庭教育中心、社工員的角度來提出原鄉親職教育問題的觀察。
我們發現教育部社教司近年對親職教育用心投入甚多經費,是統包放在整體弱勢者照護服務業務中,並沒有針對原住民的民族特殊性做單獨的業務統計與追蹤,原民會的親職教育業務則散在不同處室,衛生福利處和教育文化處業務各有所重,地方縣市政府也是如此,因此全國原住民的親職教育仍有待平台的對話與整合分工。
在【校園報導】專欄中,鄭漢文校長特別指出原鄉部落失業的經濟問題是家長對子女教育缺席的結構因素;於是他們在學校推動家長參與社區營造成立工坊,讓家長有工作做,找回生命尊嚴,使親職不再失能,帶動良性的循環。而到底原住民家長是怎麼想的?本期特別請烏來國中小的高秀玉老師,採訪該校的家長會是如何引進資源,帶領家長有組織地參與學生輔導,也讓家長學習成長,這是《教育基本法》通過後,家長擁有教育選擇權,原住民家長參與校務是很重要的新行動,烏來經驗值得一讀。
【原語論壇】本期特別介紹4個族語的「家」,災後再讀各族「家」的文化概念,讓人份外珍惜家園,祈禱重建腳步順利。
編輯部最開心的事,莫過於主動向《原教界》投稿和訂購刊物的老師和研究生越來越多了,提供很多新的知識情報,關心原住民教育,走進國際的舞台是原教界同伴們持續不變努力的方向,期待大夥的繼續關心與參與書寫。
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2樓 207、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