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為〈營養午餐與原住民學生〉,試圖從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執行與教育第一線的學校等面向,來探討現階段的營養午餐現況,尤以關心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原住民學生。
「吃不起營養午餐」的報導頻頻,致使此議題廣受各界關心且輿論壓力不斷,也造成本期邀稿工作較過去更為艱辛。
【原教評論】邀請掌管全國營養午餐政策的教育部體育司針對全面性政策進行評論;直轄市則以台北市教育局體健科廖進安科長概述與評論北市國中小辦理營養午餐現況。學界方面,原訂由大學食品管理相關科系教授執筆,期從學術角度分析現行政策以及辦理營養午餐的各項評介;爾後因故,而改由孫文中營養師撰寫,帶領讀者認識現階段的營養午餐政策。
【封面故事】本期封面故事原擬由某政府單位撰寫,卻在截稿之際回覆編輯室無法撰寫。迫於出刊時間壓力,改由主編撰寫;對方原允諾提供的相關資料卻遲遲未見,讓編輯室感到相當錯愕。所幸委託國會林淑芬立委辦公室協助,順利得到可供本期討論的重要基礎調查資料,方能整理營養午餐相關資料、歷年編列之預算,以及受補助學生數消長等現況提供予讀者。
【原教前線】由原住民學生數較多的縣教育處撰寫,包括台東縣教育處長魏俊華、屏東縣教育處長顏慶祥、南投縣教育處長劉仲成、桃園縣教育處長張明文、宜蘭縣教育處長呂健吉;新竹縣教育處葉于正科長、花蓮縣呂蘭英營養師等。一起來了解其開辦營養午餐的概況與各縣之特色,以及所遭遇到的困境等。
【校園報導】依序由李忠祥校長、賴信佑校長、古秋鳳校長與朱慧清老師執筆,暢談花蓮縣卓溪鄉古風國小、南投縣信義鄉地利國小、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台東縣卑南鄉利嘉國小等原住民小學開辦營養午餐的甘與苦。站在原教第一線的校長及老師們,如何費心照顧原鄉學童,為偏遠地區營養午餐提供多面向的營養午餐內容。
【延長線】原擬邀稿對象為幾個曾為偏鄉原住民學生營養午餐募款的基金會,未料一一接洽後竟無功而返,基金會多以「基金會的關懷活動,不是以贊助原住民學生營養午餐為主」為由,而不願撰寫相關議題。所幸向以部落在地出發為論述的劉烱錫教授(台東大學)鼎力相助,解決了本專欄基金會「缺席」的窘境。劉教授將原鄉學童的營養午餐問題自校園中抽離,推翻公益廣告中原住民學童「被救濟」的形象;透過營養午餐來探討原住民族社會文化處境,以台東近郊山區的達魯瑪克部落為例,說明傳統部落社會自成一個完整照護系統。家家有農作、月月有收成,部落還有公糧,根本與飢餓無緣;一旦部落社會重建,孩童的營養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本期不僅沒有基金會願意針對營養午餐撰稿,甚至連一些政府單位也對提供相關資料持保留態度,致使本期作業變得格外棘手。這是過去五年期間、出刊27期以來,最特別的一次經驗;不禁令人感慨,營養午餐真是那麼「謎樣」嗎?
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2樓 207、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