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26日上午正式經行政院核定各為獨立一族,院長江宜樺並親自主持「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正名茶會」,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及民族系副教授黃季平都受邀見證歷史一刻。
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人口數各約500人,分別居住在高雄市桃源區及那瑪夏區。為了慶賀正名成功,拉阿魯哇族動員87位族人,卡那卡那富族也動員70位族人北上,身穿民族服裝並跳起民族歌舞,歡喜迎接新身分。
原民中心表示,這兩族自日本時代以來,在民族分類上都隸屬當時的「曹族」,但早年因地理隔閡鮮少往來,然而近幾十年來,透過與阿里山鄒族的互動,發現彼此之間無論語言、祭典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民族意識抬頭下,拉阿魯哇族2009年發動正名運動聯署,希望脫離鄒族獨立,卡那卡那富族也在2012年跟進。林修澈於是受原民會委託,在2012年正式承接正名研究案。
對於這次兩族正名,林修澈表示,兩族從分類體系、氏族聯繫、宗教與祭儀、語言溝通等客觀條件,以及三群的民族認知與意識、對正名案的意見與態度等主觀條件來看,都完整具備獨立為一族的資格。
林修澈解釋,戰後以來,「一族說」普遍盛行,「一族三群說」是學界更進一步的行情。然而「三族說」更在原住民運動興起,「曹族改鄒族」、「大鄒族歌舞搬上國家劇院」、「大鄒族共同參加Mayasvi」、「推行族語教學與族語認證」等系列活動後,逐漸在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兩族之間發酵,因此現在「三族說」比「一族說」更具說服力。
正名成功後,兩族族人都表示,除了更凝聚族人民族認同,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族名外,未來在民族復振運動上,特別是族語推動方面,將更具正當性,也更有力量為往後的民族理想奮鬥。
原民中心自2001年起陸續完成第10-14等五民族認定學術報告書,並提供政府參考,已經先後促成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獲得認定。
林修澈主任與拉阿魯哇族人合照 (由左至右:民族系黃季平教授、游仁貴長老、原民中心林修澈主任、興中國小郭基鼎主任)
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2樓 207、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