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藝術節是四年一度的太平洋地區盛會,2016的太平洋藝術節於五月在關島舉行,而同一時間,太平洋歷史學會也在關島舉辦,使得今年的活動更添精彩豐富。此一藝術節,從1970年代南太平洋島嶼國家試圖凸顯自身文化主體性之脈絡下誕生,至今已經發展出許多傳統與現代、維護與創新的對話與結合,而台灣自2004年開始有原住民族團體參加太平洋藝術節以來,越來越多民間、官方、文化團體、學術社群投入參與此一盛會之中。

 

這些不同的參與,各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或許是基於對文化表現的欣賞、或許是為部落社區尋找連結和培力的機會,有可能是因為學術研究的旨趣,也有可能是對外交的延伸和族群政治的重新想像。雖然原因和目的各有不同,但這些投入卻累積出一種能量,使得台灣參與太平洋藝術節,不再只是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而是逐漸具有「看門道」的能力。

 

本期《原教界》的「太平洋藝術節」專刊,就是這樣能力的展現,它應該是台灣至今對太平洋藝術節最完整的觀察記錄,以及相關區域組織、歷史脈絡的報導。在「原教評論」的專欄,本期邀請到參與此次藝術節的原住民族委員會汪明輝副主委、台東大學蔡政良教授、旅英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從官方、學界與藝文界的觀點發表感想與評論;在「原教前線」的部份,有曾巧忻、林芳誠、Sayun Simung、林嘉男、賴奕諭等人,分別就她/他們所參與觀察的,藝術節之開幕、表演藝術、當代影像創作、無動力航海、工藝及相關培訓計畫等面向,進行介紹和討論;此外,謝博剛回顧了關島的歷史與人文地理,使讀者能夠更加瞭解此次藝術節舉辦地的背景;而台東大學張育銓教授,分享了該校結合短期田野課程與參加藝術節活動的寶貴經驗;原民會教育文化處的洪玲科長,則說明了此次由原住民族委員會組織的參與團隊;在「區域組織介紹」的部份,東華大學蔡志偉教授與杜芸璞為讀者介紹太平洋藝術節的主辦單位──太平洋共同體秘書處,郭佩宜研究員、劉璧榛研究員、蔡中涵教授則分別介紹了太平洋歷史學會、關島Håya基金會及太平洋原住民醫療師聯合會、太平洋島國傳統領袖理事會等組織;更進一步的,在「人物群像」的部份,Kumu Walis、羅文君、LawaIwan以人物為對象,讓我們貼近了太平洋地區舞者、航海家、文學家的生命經驗。

 

感謝每一位撰稿人的貢獻,你們讓台灣過去幾年南島交流所累積的能量得以呈現,也相信在這個基礎上,台灣南島交流的能量將會持續累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