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社會的開放,在多元文化思潮下,原住民族教育漸受重視,1998年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確立了「民族教育」的主體性。自2000年起,配合一鄉一館的政策,迄今全國共成立了28座原住民族地方文物館。政府為能推展民族文化教育及活動,希望透過此平台復振並傳承原住民族文化。

 

「原民館」扮演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及傳承之平台,2000年起各縣市陸續成立了28座。各原民館「因地因族」,甚至規模不等之情況下,經營主題、營運方式均有相異之處。

 

【原教評論】特別邀請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闡述推動《原住民文物館活化輔導計畫》,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暨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女士則針對計畫執行面提出觀察。此外,由博物館學者王嵩山教授評論當今國內原住民族文物館政策發展。

 

【原教前線】請郭基鼎、陳昱豪、劉千甄、陳堯、李台元、楊珮琪、陳映君等研究生分別採訪原鄉及都會區原民館特色、經營狀況及未來發展方向;另外也邀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林威城主任、台灣博物館李子寧組長、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林志興主任、十三行博物館高麗真組長,以及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高一組長等人分享各館執行「大館帶小館」計畫的點點滴滴。

 

【校園報導】游雅婷特別專訪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物館,瞭解近年政大民族博物館的發展概況與民族學的應用。【延長線】報導十三行博物館暑期舉辦的太陽祭,以及政大民族學系第二屆民族營。由於各族對人名的叫法有異,【原語論壇】特別討論鄒、布農、排灣、撒奇萊雅等族的狀況。【全球視野】介紹英國的民族現況。【新書評論】評論的是《與部落共行:外籍神父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知遇》。【原教報導】則報導每年固定舉辦的「中央與地方原住民族教育事務協調會議」,讓讀者瞭解原住民族教育政策議題及發展概況。

 

原住民族地方文物館具有民族教育及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在原鄉或都會區設立原民館,不僅延續原住民族文化,也凝聚族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